《FINISH WHAT YOU START》

67次阅读
没有评论

共计 3189 个字符,预计需要花费 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。

《FINISH WHAT YOU START》

《FINISH WHAT YOU START》

作者:彼得·霍林斯(Peter Hollins),他研究心理学和人类巅峰表现已有十几年,是一位畅销书作家。他与数十个人合作,发掘他们的潜力和成功之路。他的写作借鉴了他的学术、指导和研究经验——抵制分心、失去动力、诱惑、懒惰和借口。

《Finish what you start》,在我看来,不仅是字面意思上的拒绝拖延,更是要求坚持到底的另一个说法。尽管在有一种版本中,它被翻译成了《停止拖延的情绪行为动力学》,但是我还是认为它应该遵从英文本身的内涵——坚持到底,有始有终。

作为一本看一眼书名,就相当于看完整部书籍的作品,我们特意组织了这本书的英文版,对于提高英语的阅读能力很有帮助。

  • 首先,我们为什么无法坚持到底?

究竟是因为懒惰和缺乏自律,还是因为时间管理的不善,抑或是因为拒绝失败,处于不安全感的完美主义?抑制战术和心理障碍都是阻止我们坚持到底的绊脚石。书中表明,坚持到底需要四个必要条件——专注,自律,行动,坚持。缺少任何一个品质,都无法做到有始有终。

第一章节总起整本书,后面的几个章节都是对于第一章的分述,详细描述了如何坚持到底的具体举措,以生活为实例,具体刻画了生活中的实用场景,相信这一切都对看这本书的你大有益处。

  • 第二章名字叫 staying hungry——保持饥饿,保持专注的目标和对象。

人是需要有目标的,而且当这个目标被不断提醒和不断扩大的时候,它对于人们的动机效果才会最好。那么这个目标从何而来?书中提到了外部因素和内部动力,外部因素可以是找一个问责合作伙伴,让自己产生一种责任意志,不希望辜负他人,害怕让伙伴失望的强烈情感;也可以是投入资金,让自己产生害怕损失的态度;也可以是自我贿赂,用一个满足自己的愿望激励自己前进。内部激励就是自己的内心需求,驱动力和欲望,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并且渴求它,迫切地需要它,以此推动自己保持专注,坚持下去。

在这一章中还提到过一个词叫做“机会成本”。做任何事都是有成本的,这个词语令我印象很深,当我们在回顾一件事情的时候,不能因为这件事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好处,就觉得这件事是值得的,比如,在一个成功人士讲述他过往的悲惨经历时,总有人会跳出来讲:“如果他没有经历那些,他怎么会有如今的成就。”我们不可否认现在的他是被那些经历打磨过的他,但是焉知如果他有了另外的选择不会成就更好的人生?机会是有成本的,当他放弃了另一个选择,或者说他被迫承受了那些悲惨的经历时,他也在付出一定的成本,因此我们不得不,也必须重视机会成本,让这个成本最小化以达到利益的最大化。

  • 创建宣言,将我想要变成一种宣言,建立规则,消除猜测,提供方针,才能更有利于坚持到底。下面可以提供几种方法:

1. 每日一问:懒惰 / 拖延真的是我想要的吗?

2. 每日只设置三项主要任务,区分重要,紧急,浪费

3. 创造日常限制和需求

4. 以“我想要”“我不会”来陈述自己的表达意图

5. 展望未来

宣言的意义在于一种绝对的正义,历史上的宣言向来被推崇为当时的真理,为什么要创建宣言?宣言象征着真理,象征着誓言,有了它,就有了信念。

  • Follow-through mindsets 译为跟进心态,随时更新的心态才是坚持的秘诀。

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过去的心情。跟进心态是一种适应的心态,也是一种必胜的心态,“没有坚持到底,就没有学习。”跟进不仅是跟进时代,跟进目前和未来,更是对过去有一定的舍弃,不管是压力还是焦虑,这些阻止你前进坚持的因素,大都来源于不断后悔过去,而无法真正专注于当下。跟进心态的形成,也就意味着适当的放过过去,专注当下和未来,拒绝焦虑和压力,因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。

  • 为什么明明有了目标,却迟迟无法坚持到底?

因为拖延症。当我们在脑海中将一切都规划好,当我们认为的坚持到底已经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一个伟大的蓝图时,我们不愿意再执着于当下的一点一滴,我们渴望立马跳转到未来,坚持到底的那一刻,但是事实是,我们依旧生活在当下,我们无法跳过中途努力的一点一滴,换言之,我们想要坚持到底的幸福感和成就感,却不愿意在当下不断努力,我们渴望未来,却被绑缚在现在。怎么样才能解决拖延症?书中描述了三种方法,首先就是诱惑捆绑,如果我们想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,但是这件事情我不喜欢,却非做不可,那么寻找一件喜欢做的事情,将它们捆绑起来,在同一个时间段内先后或者交替完成,比如我不喜欢整理笔记,但是我喜欢听歌,我也许可以一边听歌一边整理笔记,然而有时候这样的效率很低,因此,我可以选择整理一章笔记,听一首歌,再整理一章笔记,如此交替进行。书中还提到了,从简单小处着手,做一件小事,很少人会拖延,比如顺手捡进垃圾桶的垃圾,顺手多倒的一杯水,简单的小事,意义在于花费极少的成本却能带给自己极大的满足感,相信没有人会选择拖延吧。最后,刻意地寻找对于负面影响的害怕,刻意让自己有一点紧迫感,push 自己去做一些,哪怕只是一点点,只是做一个开头。

  • 有时候,我们无法坚持,是因为有外界因素的干扰。

在我们做事的时候选择一个无干扰区,往往能够让我们静下心,不知不觉做到最后。首先必然是减少环境中的干扰,当然,有些白噪音的存在能够让我们更加专注,但是有些有害的干扰却是必须被清除的,比如我有时不时看手机的习惯,但是如果在一段专注的学习过程中,我会将手机放在很远的地方,并且调成静音;又或者说,我会选择安静的图书馆去自习而非聊天聚集的寝室或者菜市场。其次,创建积极行为与行动,这是一件事情能够高效完成的必要条件,如果漫无目的,只是随意地完成这件事,那么效率必然是不高的,效率的低下会丧失做事的积极性,也会导致拖延,积极的行动能够带来积极的心态,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。当任务繁杂的时候,分类也是一个重要的要点,单任务完成还是批量完成,都做还是选择性完成,先完成还是后做,都会对最后的结果产生影响。干扰项不止环境和自身的状态,还有信息的量,这里提到了一个 40-70 法则,如果信息量过少,少于 40%,那么会很难做出适当的判断与选择,但是如果信息量过多,也并非好事,当信息量超过了 70%,那么过多的信息会对我们的选择和判断造成极大的影响,我们可能花更多的时间去理解信息并且在纷繁的信息中纠结,效率更加低下。

  • 第七章,致命与陷阱讲述了在坚持到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危害与陷阱。

例如,担心和过度思考会增加纠结与犹豫,思考过多会增加不确定的想法,提供放弃的理由,同时也为正当无法坚持到底找到了更多让人心安理得的借口。还有一个比较梦幻的名词,叫做虚假希望综合征,有着不切实际的幻想,即使它为坚持到底提供了短暂的动力,但是在无情的现实面前,它始终无法提供长久的支撑,那些梦破碎的声音更会打击个人的自信心。怎么样才能跳出这种陷阱呢?书中提到审视自己,这是一种自我判断和自我意识的能力,审视自己,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才有坚持到底的动力和勇气,不致陷入过度思考和担心,也不至于有着过度的担忧和焦虑。

  • 成功的人生没有完备的攻略,但是成功的人生总是有一套系统。

根据不同的情境,不同的时间地点和空间相互转换系统的具体内容都会有相应的调整,但是整个系统的框架是不会改变的。系统是日常行为的集合,强调系统性和长期的成功,它的目的在于降低操作成本,使不良行为变得不方便和笨拙,使理想行为变得方便和容易,从而降低不良行为的频率,增加理想行为的内涵,让所有的日常都逐渐变成一个成功人士该有的样子。

那么如何去构建这样一个属于自己的成功的日常系统呢?借鉴固然重要,但是更多的应该是自己需要去探索和发掘属于自己的系统。首先书中提到要为大而琐碎的事情保留一个记分牌;其次,了解生活中的各个事件所需要的事件,以便更好地管理时间;最后,再工作开始前就一次性准备好所有的材料和信息。

在线阅读及下载地址:

《Finish what you start》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请点这里

正文完